中新网宁夏10月3日电 (杨伏山 郑江洛)近日,记者走进宁夏彭阳县闽宁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食用菌基地,看到菌棒在架子上整齐排开,菌棒上探出多个“菇头”,长势喜人。
闽宁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技术负责人祁登荣介绍,示范园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其中福建省援建资金1500多万元),占地300亩,建设食用菌标准化菌包生产线1条,配套自动化控温控湿设备,实现了杏鲍菇、平菇等珍稀食用菌产品常年生产。“我们将农民分工更细化,把农民工真正培养成当地的产业工人。”
闽宁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食用菌基地里的杏鲍菇整齐排列。 中新网记者 郑江洛 摄
据了解,园区工人主要是周边的一些居民,长期农民工40多人,临时工40多人,可以每天拿到100至150元的工资。
该园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与福建省结对帮扶县区开展合作的重要成果,是全区唯一以食用菌标准化生产为主的农业产业园区,2005年规划建设,2007年投入运营,日产各类鲜菇5吨,年产值达2000万元。
村民韩丽萍(右)正在园区熟练分拣新鲜的杏鲍菇。中新网记者郑江洛摄
韩丽萍正在园区熟练地分拣新鲜的杏鲍菇。她是园区附近的长城村村民,这份在家门口的工作让她十分知足。她告诉记者,来这工作已经有七年了,一年的收入可达3万多元。
据祁登荣介绍,闽宁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以吸纳未就业大学生和青年农民创业为重点,先后选派130名大学生科技特派员入园创业,年培训农民工300人次,累计培育食用菌技能型骨干人才20名、食用菌技术工人350人次,被宁夏大学确定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闽宁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是闽宁协作的一个缩影之一,承载着浓浓的“山海情”。值得一提的是,闽宁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推行的“园区+企业+贫困户”带动模式,采取企业生产菌袋、农户管理出菇、企业回收产品统一销售的办法,带动1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承包园区菇棚自主生产,户均增收1.5万元以上。每年利用玉米芯、玉米秸秆、苜蓿3000多吨,给周边农户提供收入180万元。
行走在固原市泾源县集美村,村居生态环境优美,沥青路干净整洁,蔬菜大棚里一片郁郁葱葱,养蜂场百花齐放。
“村子变化太大了,通过闽宁帮扶政策,我们告别了土坯房,住上了砖瓦房。”村民陈东京说,在帮扶政策下,村子里建了扶贫车间,还有蔬菜大棚、养牛厂、蜂场,“生活比以前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集美村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六盘山镇以东15公里处,属县内生态移民村。2012年至2014年,在厦门市集美区的对口帮扶下,泾源县六盘山镇陆续搬迁出行不便、生活困难的农林村、杏和村、塔湾村、牡丹村、蒿店村五村村民至此,取名为“集美村”。
集美村的扶贫车间工人正在制作手提袋。 中新网记者 郑江洛 摄
集美村党支部书记闵富有说,村民可以加入养蜂、养牛、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在扶贫车间,所生产的手提袋主要是出口海外,带动村子五六十个脱贫户,“村民顾家挣钱两不误”。2022年,村里打造高标准养蜂场1个,引进中华蜜蜂70箱,目前共计450箱,持续强化“六盘山花土蜂蜜”本地品牌。
此外,集美村去年改造牛棚3600平方米,全村共养殖肉牛27户421头,养羊11户241头,其中建档立卡户养殖安格斯基础母牛21户59头;建设蔬菜大棚9座,累计达到14座,今年种植西红柿、辣子等作物净收益达4万元;巩固提升澳丽妃扶贫车间扩大生产规模,依托闽宁帮扶资金建成库房600平方米,吸纳家门口劳动力60余人,年收入稳定在2.5万元左右。(完)